“总编辑看厦门”活动开启行程!首站来到……

厦门 更新于:2025-10-26 12:05
  • 雨中美景123
    从0.6平方千米的滩涂上起步

    如何成长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

    如何打造“全球闽南文化之窗”?

    全国首艘海上新能源客船

    如何传递“海上花园”魅力?


    10月25日下午

    “总编辑看厦门”活动首站走进象屿集团

    来自副省级城市党报的

    30余位总编辑和采编部门负责人

    以这家世界500强企业为窗口

    了解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以及在供应链体系建设、

    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1

    很感慨:

    这样的企业值得媒体鼓与呼



    走进象屿集团总部,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句句激动人心的口号、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让总编辑们沉浸于这家特区龙头企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切身感受其“计利天下 相与有成”的使命担当。


    “总编辑看厦门”首站来到了象屿集团。作为厦门市属国有企业,象屿集团自1995年成立以来,勇立潮头、开拓进取,从一家保税区企业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达4164亿元。



    在象屿集团30周年家史展现场,总编辑们通过“情境沙盒”“时光碎片”等展区,深入了解象屿集团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草根创业到如今的蓬勃发展,象屿集团的每一步都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也凝聚着象屿人的智慧与汗水。为此,集团编撰家史读本《象屿集团发展历程(1995-2025)》,引导全体员工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读本中的精彩语句还变身卡片、书签,成为观展纪念,也让总编辑们感受到象屿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精神传承。


    象屿集团从厦门走向全国,乃至布局全球,这种魄力和实力,让我们为中国企业自豪。”在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副董事长马凯看来,改革开放的政策东风为象屿集团乘风扬帆、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刻在企业骨子里的精神力量——“草根精神”“事业情怀”,这份不忘初心的坚守,让企业始终保持向上的冲劲。“尤其‘计利天下 相与有成’的使命追求,跳出了单纯的商业维度,尽显大企业的格局与情怀。”马凯说。


    他表示,“象屿集团的发展,为媒体提供观察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钥的窗口——在时代机遇中锚定方向,以党建为引领、以使命为驱动,既能扎稳本土根基,又能勇闯全球市场。期待象屿未来继续蓬勃发展,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走进象屿集团总部,读懂它30年的发展历程,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中国经济澎湃向前的缩影,是厦门、宁波等沿海城市借势禀赋、勇立潮头的奋斗史。”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编委、报网总编室主任吴育新谈及见闻,目光中满是感慨。


    在他看来,象屿集团从几十人团队壮大到数万人规模,从滩涂之地到世界500强企业,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有力指引,让全国各地的区位优势、经济禀赋得以充分释放;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坚守——“‘计利天下 相与有成’这句口号,正是有担当企业的精神注脚。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城市,值得媒体用心鼓与呼。”


    2

    很震撼:

    “屿见闽南”成文旅融合新标杆



    红砖古厝的斑驳墙面诉说着岁月的沉淀,惠安木雕的细腻纹路镌刻着匠心的温度,非遗油纸灯笼映照出闽南文化的生动气韵……“总编辑看厦门”活动第二站走进“屿见闽南·时光幻境”。在这里,总编辑们穿行其间,频频驻足,沉浸于“闽南的一千零一页”的娓娓叙述中,感受传统闽南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鲜活脉动。


    作为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开业5个月来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取景地。游客平均停留时间长达5小时,更吸引国际赛事选手、国际邮轮旅客入园体验,形成“闽南文化出海”热点。



    项目把握新时代文旅新特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挖掘闽南文化内涵,打造“体验式非遗博物馆”。


    “这里不是简单的景区,而是读懂闽南精神的‘活博物馆’。”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兼副社长程建设感慨,“闽南人向海而生的闯劲、兼容并蓄的智慧,一代代传承至今,成为接续奋斗的精神根脉。”他特别提到,“屿见闽南”寓教于乐,突出教育功能,互动性极强,“很震撼,没想到盘活的闲置用地,能蜕变成这样的文化容器,更是家庭体验、共叙亲情的好地方。”在他看来,这片空间正让“爱拼会赢、开放包容”的闽南魂,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金莉萍看来,“这个项目最动人的,是对闽南精神的生动诠释与文旅融合的创新表达。当下各地都在探索‘文旅+’,但‘屿见闽南’的沉浸式体验感真正做到了‘出圈’——它不只是简单展示文化,而是让游客走进闽南的历史与生活,这种‘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模式,正是文旅项目成功的关键。”


    作为来自南京的媒体人,金莉萍更从中看到了城市文旅发展的借鉴意义:“南京也在深耕明文化、打造新消费场景。‘屿见闽南’的思路,值得南京来考察——如何把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当下年轻人喜爱的体验场景,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3

    很惬意:

    厦门海上文旅魅力独特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一年来,厦门不断创新文旅消费新场景,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


    “总编辑看厦门”第三站聚焦海上文旅新体验。在全国首艘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上,总编辑们亲身体验了“零噪音、零排放”的绿色航行,感受碧波之上旅游发展与生态环保的交响和鸣。



    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的水运旅游项目,“屿见·厦门海上游”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不断拓展海上旅游的体验边界。


    长江日报社(长报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长江日报社总编辑刘洪波说,“‘屿见·厦门海上游’不仅是一条夜游线路,更像是厦门文旅的一扇窗——它用绿色、松弛的体验,让游客看见城市的高颜值,也感受到两岸风光交融的独特魅力,这种‘不刻意却动人’的设计,值得很多城市借鉴。”



    “从码头起航,一路尽览厦门港的繁华与周边景观的灵动,这座城市扑面而来的创新创业气息让我颇有感触。还有充满松弛感的年轻人,伴着音乐、喝着咖啡,享受时光的惬意,这种‘慢生活’,特别有感染力。”哈尔滨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牛宇琦说。


    “欢迎朋友们来厦门体验这份‘海上花园’的惬意,也欢迎到哈尔滨感受松花江游船的北国风情。而我也会把在厦门感受到的文旅创新思路带回去,为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宣传注入新灵感,让南北文旅的特色之美,被更多人看见。”她表示。


    厦门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晓菁 沈彦彦 陈立新 陈偲瑶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